楚雄州山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调研报告-开云注册

  您的位置:   开云注册>>地方组织>>楚雄民进网>>要闻
     
楚雄州山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07-02-02 09:30    

 

民进楚雄市委

       民进楚雄市委高建平主委参加楚雄州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对我州大姚、永仁两县三个乡镇的8所中小学进行为期5天的调研。调研人员不辞辛苦,走村串寨,深入学校、农户,调查、走访、座谈,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调查表明:我州山区民族地区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实现了“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应该说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山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山区交通不便,学生居住分散,学校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活艰苦,待遇还比较低,城乡教育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农村义务教育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困难还比较多。现将这次调研情况分析整理报告如下。

 

永仁县山区小学教育情况

       一、学校布局情况

       根据州县“十五”教育发展规划,从2000年开始,永仁县进一步加强了对学校布局的合理规划。坚持“以提高办学效益为目标,以集中办学为方向,宜并则并,需增则增”和“牢固、实用、够用、方便学生”的原则,结合新建和改扩建学校工作,认真做好校园建设规划和学校发展规划,特别是重点加强农村寄宿制、半寄宿制学校建设,以避免因就学路程较远造成学生失学、辍学。

       2000年全县有4个班以上的小学48校,教学点1 35个,其中一师一校97个,半寄宿制校点14个,享受半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1400人。近年来,根据当地生源情况和办学效益,结合排除危房和改扩建项目。我们本着方便学生和教育公平的原则,逐年收缩校点,改扩建学校,到2005年,学校布局基本合理,现全县有4个班以上的小学42校,教学点75个,其中一师一校49个,42所村完小以上的小学都进行了改扩建,撤并收缩校点66个,半寄宿制校点22个,享受半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2200人。中和镇2000年有教学点26个,其中一师一校点21个,到2005年有教学点16个,其中一师一校点11个,有半寄宿制校点3个(直苴完小、中和完小、支那完小),享受半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290人。校舍建设得到改善,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集中办学的效益日益凸现。

       二、适龄儿童入学情况

       (一)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是学校建设基本达标,2005年全县小学生均占地面积为29.07 m2,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8.65 m2;教学用房、院墙、校门、旗杆的合格率,课桌椅、图书、教学仪器、文体器材、劳动课设施的配备率等基本达标。二是深入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收视点建设,在8个中心小学建立了模式—电教设备(电视机、dvd),申报了100多个现代远程项目点,所有的小学都有现代远程项目播放设备。三是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普及工作,加强实验仪器的管理使用和实验教学的研究工作,经过努力,各学校基本做到了校校有配套的教学仪器、有实验室、有实验桌椅和仪器柜,从而保障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

       (二)教育管理进一步规范。2003年以来深入贯彻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人事、经费管理进一步规范,进一步明晰了县乡政府的职责,增强了各级政府的责任感。每年县人民政府都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教育工作目标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使各乡镇明确了新的形势和新体制下教育工作的思路和任务。在明晰各级部门职责的基础上,加大了对乡镇实施义务教育工作的监督和跟踪力度。

       (三)加强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树立质量立校、质量兴校意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的根本保证。一是以德育为首位,强化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及安全工作。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主动性,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以“延安精神进校园”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督导检查,结合“教育行风建设”,广泛进行“三全”、“三爱”和“三让”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抓好学校安全工作,协调公安、消防、卫生、质量监督等部门,完善安全工作机制,净化育人环境,强化安全工作责任意识,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注重监管和督查,确保学校平安和师生安全。二是狠抓学校班子及教师队伍建设。按照“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根据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的要求,把那些“作风正、懂教育、善管理”的年轻干部充实到学校班子中,提高班子整体管理水平。同时,进一步规范师资培训管理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现全县有小学教职工602人,专任教师576人,学历合格率为100%;当年新补充教师18人,新补充教师学历合格率100%;校长42人,符合任职条件42人,任职条件合格率为100%。三是做好帮扶学习困难学生工作。学校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学习上认真辅导。对品德有缺陷、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以考试成绩排列学生名次。在小学和初中招生过程中,实行划片就近入学的原则。

       (四)规范教育收费,深入开展助学活动。一是严格按照“一费制”的有关收费规定,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建立和完善教育收费检查、公示、监督制度,严禁有关部门搭车收费,坚决查处教育乱收费行为。认真贯彻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免杂费、免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通过实行免费教育,消除山区学生因贫失学、辍学现象。二是加大“寒窗助学”、“1 1”救助活动力度,使广大贫困学生得到了稳定的救助。三是积极开展以“三个一工程”为主的勤工俭学活动。通过规范教育收费、开展广泛的贫困生救助活动,使广大贫困学生不因贫困而
辍学,促进了学生的入学巩固工作。2005年小学阶段:全县7—12周岁适龄儿童8454人,已入学844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8%;上学年初在校学生8504人,学年内辍学24人,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为0.28%;十五周岁人口1622人,十五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100%。

       (五)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为深入贯彻国务院、省、州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精神,切实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经费投入,县人民政府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扎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永仁县成立了相应的机构,明确了职责,制定了配套措施。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全县所有小学在校学生都享受了免杂费,41%的学生享受了免费教科书,上级核拨的经费按管理规定下拨,有效规范了资金拨付管理,保障了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通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及上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和指导,永仁县山区小学的就学情况一年比一年好,“两基”“普实”巩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一是边远山区学生入学巩固难。部分群众的法制观念不强,依法送子女上学的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另外,由于许多家长不愿送子女到离家较远的学校上学,因此,撤并校点、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工作任重道远。二是县级财政困难,投资渠道单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小学教学仪器、文体器材、劳动课设施的配备仍达不到现在的教学需求,许多村小学现在仍无篮球场,学生课外活动场所十分有限。三是校点收缩后寄宿制学校增多,寄宿的学生从学前班到六年级都有,但上级核定的半寄宿制校点和享受半寄宿制的学生名额太少,补助标准低,贫困山区的半寄宿制学校后勤保障不力,学生食宿条件差。四是教师队伍素质还不能适应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科研、实验教学工作管理水平、实验教学开设情况,全县发展不平衡,极少数学校比较薄弱。五是永仁县还有8位民办教师,身份和待遇问题一直未能解决,民办教师上访一直不断。

 

大姚县湾碧乡基础教育情况

       一、基本情况   

       1、乡情

       湾碧傣族傈僳族乡是云南省506个扶贫攻坚乡之一,是楚雄州六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位于大姚县城北部,距县城167公里,乡域面积557平方公里。境内山峦叠障,河流纵横,最高海拔3657米,最低海拔1023米,海拔差达2634米,立体气候明显。全乡12个村民委员会,14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862人:以傣族、僳僳族、彝族、苗族为主要成分的五种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59%,地广人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1人。全乡总耕地面积16693亩,人均0.98亩,湾碧是一个典型的边远贫困山区民族乡。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592l万元,农民人均有粮35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916元。乡财政自收收入61万元,财政对教育的拨款324.9万元,仅仅能保障正式教职工的工资。

       2、基础教育现状

       全乡现有小学36所,在校学生1404人(其中完全小学7所,在校生963人,初级小学6所,在校生181人,一师一校23所,在校生287人);有初级中学1所,1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53人;有乡级成技校1所,村级成技校12所,不定期地进行短期培训。

       湾碧乡在1996年实现了普及六年义务教育,1997年省人民政府对湾碧乡扫除青壮年文盲进行验收认定,青壮年非文盲率达100%。1999年9月“普九”自检自查已达验收标准,顺利通过了省州人民政府的检查验收,湾碧乡1999年10月按《规划》如期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2年11月实现了“普及实验教学”。
现在, 7~12周岁人口1354人,己入学135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15周岁人口文盲率为0;13~15周岁人口800人;入学760人,初中阶段入学率95%,几年来,中小学在校生辍学率已控制在1. 5%以内,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5.12%。

       3、师资情况

       全乡中小学教师县上下达编制l 5 9人,现有有公办教职工1 4 7人,实际缺教师12人。小学专任教师94人,初中专任教师50人,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7.8%和98.1%。147位教职工中专任教师144人,工人3人,本地教师62人,外地教师82人。从学历结构看,本科5人,专科53人,中专72人,高中中专以下14人。职称情况,中职职称18人,初级职称80人,未评级的46人(包括县上安排的11名代课教师)。   

       4、校舍情况

       全乡小学校舍建筑总面积13419平:方米,其中砖混结构有6633平方米,砖木结构有843平方米,土木结构有5943平方米,危房面积有7517平方米,c级危房面积有526平方米,d级危房面积有6991平方米,危房占56.02%。中学校舍建筑总面积7094平方米,其中混合结构有6939平方米,砖木结构有100平方米,土木结构有55平方米,危房面积有5879平方米,其中c级危房面积有1654平方米,d级危房面积有4225平方米,危房占83%。    

       二、做法和经验    

       1、领导高度重视,巩固“两基”成果。       

       历年来,县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领导经常亲临学校了解学校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乡党委政府每年都召开班子会议专题研究教育改革和发展,“两基”成果的巩固,“普实”工作的推进等问题。最近几年,面对大批的贫困学生,乡党委政府及时组织“搭春蕾桥”活动,要求机关各站所干部职工和中小学管理人员,进行结对救助优秀贫困女童40人,每人每年中学生救助200元,小学生救助100元,不脱钩一直到中学毕业为止。乡民政办在安排救助物品中,向中小学校倾斜,为湾碧中小学安排了衣服、大米、被子。县委宣传部救助中学生2600元,衣服129套。中心学校及时安排中学生民族助学金19300元,义务教育助学金10000元,贫困生补助8000元。2006年,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中,乡党委政府组织了救助贫困生的活动,副科以上的党员干部共捐款4200元,组织了“一帮一”活动,共救助贫困学生40人;湾碧乡妇联发动全乡干部职工捐款5483元,救助湾碧中学贫困女童18人;中心学校党支部发动全乡党员教师捐款6410元,救助贫困学生32人。这些表明了党和各级政府救助贫困学生的信心和办好教育的决心,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救助贫困学生,部分解决了贫困学生“读不起”的问题。

       2、深化教育改革,激励教育发展

       2005年8月,全县启动教育体制改革,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全乡教师转变了观念,有了危机感和紧迫感。在工作中,教师由“要我干”变为“我要干”,学校工作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抓,事事有人做。在教育教学方面,全乡推广洋思教学经验,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新课改为契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通过近两年的努力,中小学在教育质量上甩掉了落后的帽子,高中录取人数从2002年的1人、2003年的3人上升到2004年的26人、2005年的33人,录取人数山区片排名第一。小学教学质量也从山区片倒数第一上升到2005年山区片第三。在抓教育教学的同时,注重抓好德育、体卫艺等工作,2006年湾碧中学体育中考满分85人,创下湾碧历史新高。在每年的窝巴节和国际长江漂流节期间,中小学都要参加文艺演出,向全乡人民汇报湾碧艺术教育的成果。

       3、基础设施逐年有所改善

       2005年碧拉乍完小,高坪子完小的两个国债工程已完工投入使用,危房面积逐步减少。

       4、加强教育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

       乡政府、村委会及学校充分利用广播、录相、黑板报专栏、标语等各种宣传途径,对四法—纲两条例进行广泛宣传。临近学年末,中心学校、中学领导到各完小举办毕业生家长座谈会,结合有关法律法规宣传,确保完成初一招生计划。新学年伊始,教师提前到位,及时开展入学动员工作,深入学生家中对监护人宣讲教育法律法规,动员流失生入学。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教育,干部群众的教育意识和参与意识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经反复做工作后仍流动在外的中小学生由各学校统计上报中心学校,然后由中心学校统—呈报乡政府,由乡政府组织教育执法组逐一清理。根据学生流动情况,2005年3月21日至29日,乡政府组织政府工作人员参与,先后到巴拉、小厂和碧拉乍上片等巩固困难的重点片区,对流动在校外的45名中小学生进行了清理(含旷课5天以上的学生),动员复学43人。每到一户,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反复多次做流动学生及家长细致入微的思想教育“攻心”工作。通过这些强有力的措施,使中小学在校生辍学率严格控制在1.5%以内。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办学经费欠帐太多    

       经过“普九”验收后,湾碧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在“普九”攻坚过程中,湾碧中心学校欠帐太多,一直未能解决。2005年4月教育局对校长离任审计过程中审计出湾碧中心学校拖欠代课教师和临时工工资61940元,中心学校公用经费超支8.5万元,目前只好用教师活工资垫付,湾碧中心学校运转困难,现有8位代课教师工资12000元无资金来源。       

       2、基础设施薄弱,办学条件落后

       湾碧中学从1999年普九验收后,已经没搞过一分钱的投资,学校无围墙大门给学校管理带来困难,800多师生员工仅有一块篮球场。现在每周每班上三节体育课,已没有场地,有时只好在教室里上体育课。湾碧属金沙江峡谷地带,夏天最高气温达到40多度,800多师生没有一个洗澡间,教室里没有一台风扇。湾碧中学的教学用房相当拥挤,50多个教师挤在一间实验室里备课改本。

       湾碧中学现在总建筑面积7094平方米,危房面积有5879平方米,其中c级危房面积有1654平方米,d级危房面积有4225平方米,危房占83%。小学总建筑面积13419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有7517平方米,c级危房面积有526平方米,d级危房面积有6991平方米,危房占56%。纳那完小和倮拉完小基本都是危房,一师一校23校无—校是砖混结构,全部是土木结构的房子,给安全工作带来很大的隐患。

       3、办学分散,给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湾碧学校点多面广,多数一师一校都比较边远偏僻,像大羊窝子小学在百草岭山腰,离湾碧乡政府6 0多公里。通过多年的努力,一师一校已从过去43个逐步撤并为2 3个,但由于地域广阔,居住分散,集中办学难以实现。同时受山区经济条件的影响,群众的教育法制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的巩固工作还很困难,少部分学生难以坚持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相当一部分学校教师把精力花在了学生巩固上,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4、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县编委下达给湾碧中心学校教职工编制159人,现有公办教职工147人,实际缺教师12人。在147人中,县上聘任后分配给我们的代课教师就有11人,而且科目不配套,英语、物理科教师紧缺,完小1至4年级包班,一师一校的一、二年级都是搞复式教学。

       5、教师队伍建设困难突出

       教师缺额大,教师来源困难。近几年来,乡下老师想到城镇,城镇的想到州里,结果湾碧的教育和其他乡镇之间不平衡问题就越来越严重。好的老师都想办法调走了,特别是青年教学骨干,没人愿留在湾碧,都往城镇里调,留下来的多数是老弱残兵。湾碧骨干教师频繁调动,造成湾碧教师严重紧缺,该招考的又招不进来,教师队伍建设困难加大。教师结构比例、专业搭配急需改进,尤其是一部分优秀初中教师调到城区任教后,初中英语、物理等学科教师紧缺,教师缺编数量较大,不得不聘请代课教师,这样既不能保证教学质量,而且代课教师工资旧帐未还又添新帐;因为缺乏师资,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难以开展。教师的轮训学习、知识更新等工作也无法正常进行。部分教师学历不高,年龄偏大,缺编教师大多由湾碧自聘教师顶岗,加重了湾碧中心学校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自聘教师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被拔高使用,从教比较吃力,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6、湾碧乡贫困面较大,贫困家庭较多,农民法律意识不强
由于湾碧乡贫困面比较大,贫困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0%,其中特困生占了40%。这些学生两手空空来到学校,学习用品、吃、住亟待解决。为不让这些学生流动在外,失去上学机会,确保“两基”得到巩固,学校为其垫支饭菜票、免交书费,班主任、科任教师细心关照为其准备生活用品,但贫困学生较多,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对发展山区民族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对完小的建设,逐步实现集中办学

       山区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教育成本偏大,教学质量偏低。但如盲目撤并,集中办学,又会给学生上学造成不便。解决这个问题,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低年级学生就近入学并举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予以解决。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方便和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为出发点,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学校的布局和建设。对于分散的一师一校,逐步进行合并,充分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以一个村委会重点建设一所小学,下面校点逐步收缩为宜。

       二、建议上级政府加大对山区基础教育的投入

       1、加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目前,山区学校除教室基本安全够用外,很多半寄宿制学校学生住宿拥挤,食堂破旧甚至无食堂,缺少运动场,大门围墙年久失修,师生饮用水困难,厕所紧缺。危改等上报项目一般只有教室、宿舍,就永仁、大姚两县来说,县、乡两级财政困难,学校又无预算外收入,配套设施无钱投入;尽快解决中小学的d级危房,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2、建议上级民政和财政部门增加贫困山区半寄宿制校点数和享受半寄宿制生活补助的学生人数,免除全部农村学生的教科书费,逐步提高半寄宿制学生的生活学习条件。

       3、建议上级部门提高山区教师待遇,在统—的基本工资标准外,发放民族地区津贴和山区补贴,这样可以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在民族边远地区任教,保障教师师资力量,切实解决历年来教师严重不足的现象;还应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并把它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条件之一;加大对贫困山区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职工队伍素质,使山区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4、请求解决山区学校公用经费欠账问题

       公用经费欠帐多,因为欠帐,正常的工作难以开展,必要的办公设备无法添置。请求政府拨款解决公用经费欠账问题,保证教育办公经费要如期下拨,以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三、根据民族教育条例,各乡镇要根据政策划拨一定数量的勤工俭学土地,供学生教学实践、种植蔬菜改善伙食,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

       四、要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要在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的小学和教学点,大力推行以光盘教学为主教师教学为辅、光盘教学与教师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弥补教师的不足,充实学生的教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2006年6月28日        

 
    >> 相关文章
  楚雄巾帼李亚威荣获2013“中华文化人物”称号
  李云华荣获2011年度楚雄州政协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云南省委员会制作维护
滇icp备09009517号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翠湖南路94号
邮编:650031 电话:0871-5152431

"));

开云注册的技术支持:云南省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 系统运营:云南途毅科技有限公司

"));

 
网站地图